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国体论(二) 宋 · 郑湜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四六、《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一五、《南宋文范》卷五七
言治者皆知以固根本为先。
根本不固,诚国之深忧也,然不求其所以害根本者安在而谋去之,徒曰吾欲固根本云者,虚语也。
犹之论养生者,孰不曰先养元气。
元气诚养生者所当先也,然今有积病为心腹不治之痼疾,日夜消耗寇贼其元气,未有方术可以除之,虽使吐故纳新,葆神鍊气之术毕试,元气终不可得而养也。
方今无大兵革以𢦤天下之命,无大诛戮以动天下之怨,无大兴役以劳天下之力,其所以𢦤害天下之根本者,果安在乎?
愚谓在于穷民之财而已。
尝考本朝宽厚之政,虽三代无以远过,而理财之浚,乃独甚于秦汉而下者。
商君之于秦也,不过使民务本业,耕织以谋富强尔,后世犹以功利而羞称之;
今耕桑者,反困于重敛而不获安本业矣。
桑、孔之于汉也,不过盐铁榷酤以佐军兴尔;
今之盐铁榷酤笼取苛密,又大酷于初矣。
以唐较之,两税,唐之贪法也,五代繁重,已非唐旧;
今之两税,阴增巧取,又不知其几倍于唐。
唐漕东南米豆,关中岁不过四十万石;
曩时浮江淮入汴者,岁六百五十万,盐利最盛于刘晏也,岁不过六百万缗,而熙宁以后,岁二千馀万。
茶税始刻于唐也,岁不过四十万缗;
景德初计三岁之入七百馀万,大率总一岁正赋之最,几六倍于唐之数,而和买、免役、经总,皆前世所无也,而数入倍于正税。
然当全盛时,天下已困于苦匮不支,犹且钩剥纤末,頫拾仰取,凡衰陋褊迫之策,管、商、桑、孔之所羞鄙而不为者,悉为之矣。
此其故何也?
曰:非有司之罪也,势也,势使之然。
兵农虽分,兵犹出于农也,汉之材官、蹶张骑士,皆郡国之民耳。
唐长征之兵,不过彍骑、神策、卫兵,遇有调发,而丁壮之民皆备征伐。
国家无事时,坐而衣食于县者,常百万也。
汉察孝廉,大郡岁不过二人,尚亡应书者;
唐进士最盛,岁不过三十馀人。
今三岁一举士,辄至数百。
二千石任职三岁,姑任一子;
今奏补入官者,每郊数百,军功入流、特奏之冗不预焉。
汉初遗匈奴,不过千金,唐藉突厥以兴,故厚为之赂,而旋以擒灭;
国家盛时,岁遗西北缯币者,常以百万。
汉之宗子自王降而侯,侯降而庶子,无复爵土,盖有去而为民者;
国家无亲疏,皆养于县,其后复授以环卫,于是廪禄之费多于百官,又三岁一郊,而大赉中外,以差受赐,所费万亿,帑廪为之一空。
此数者,皆耗财之源,而前世所未有,所以取财之浚尤盛于前世也。
呜呼!
秦汉何以为国乎?
今郡县催科一按旧籍,虽无加赋之名,而一缣之入,不啻于两缣;
一斛之输,或赢于三斛。
民日以削,利日以侵。
此病不治,人愁国惫,凛凛乎未知所底止,欲根本之固,其可得耶?
为今之计,将更求丰财之说乎,盍亦反而就其所以费财者而图之乎?
假令仍今赋敛之政不为之少损,以纾斯民,亦无以自活矣。
况未赡无涯之费,而更无宽恤之策,是东野之御已穷而复鞭其后也。
今财赋之数极于斯矣,惟大立制度以为经久之计。
乘舆之奉,宫禁嫔御之用,宗室戚里之泽,秩禄赐予之目,百官庶府之数,入仕迁补之法,阉官杂流之秩,工技营造之章程,戎械马政之利害,兵籍军功之廋隐,降胡荒伧之浮冗,一切去其蠹敝之有根冗者,而撙节之以趋乎约。
日抚养战士,储偫边计之外,不以一毫不急之费而耗生民之膏血。
凡朝廷财用之权,一切归之有司,使推见出入盈缩,足以相通,而后储其赢。
凡省所下于郡县,使于常赋外应办,而州县因之,巧为科歛以应上需之外,而又取其羡以供郡县间妄用,而一切峻为之禁,使就法度。
如此,庶几民可少瘳,国可以纾乎!
或曰:「裁损浮冗,尝试于愿治之初,而不效矣」。
曰:非策之不效,行之不力也。
且以祖宗之事概之。
公主在宫中,俸不过月五千,其馀后宫大抵皆薄,宫人所服但皂绨。
度支宫中之俸,月几四百万矣。
近侍官不过刺史,又其后不过留后,而俸有或止于七百者;
近或一岁超拜四使,而此法不行,华居厚奉,往往极于豪靡矣。
西北守将与强寇对垒,各十馀年,位不过防团,未尝有迁官移镇之宠。
今诸将平居无汗马之功,而援节建旄者相继。
阁职国初不过三五员,其后又以七人为限。
惜此以处勋旧,赏战勇也;
今权戚之家,可以夤缘而得者日以猥多。
书殿内阁庆历间不过十员,以为除授太广;
执政从臣骤迁骤罢,率得美职而去。
一岁任子之数,千牛斋郎、宅员不过十数,宰相执政只赐子一官,此建隆法也;
今之奏荫猥冗未尝限也。
宗室近属初授不过殿直、供奉,非遇异恩不迁,此景祐以前也;
今之疏属冗食非任职者,皆计岁而迁也。
若此类者,纵未如祖宗之旧,亦在所当损也。
向者不过省卿、监郎、曹数员而止耳,外台官属十百而止耳,百司岁月之赏格而止耳,其大若宫掖贵戚者,置不敢议也。
譬啜药者,恶其苦口,不能及剂,欲已百年之疾者,其不效固宜也。
曰:「举一切浮费而削之,固便于国矣。
如咈众贾怨何」?
曰:昔嘉祐减奏补之例,治平磨勘之限,熙宁裁宗子受官之,岂不咈世戾俗乎?
然当时力行之,亦莫敢议,诚事极势既,则当反也。
今民穷矣而上不知,国空矣而费不止,忽有水旱边鄙之忧,殆将溃裂四出矣,宁可避患偷安岁月,而不为之所乎?
张阁学 宋 · 张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八
祗奉宸恩,猥叨郡寄
方密依于大芘,侧闻长者之风;
将冒布于尺书,已辱一介之使。
宠贻笺翰,下逮鄙人。
窃窥笔墨之光华,仰服德意之谦厚。
内顾不敏,罪焉所逃。
恭惟某官材任大臣,望隆法从。
文章尔雅,盖尽见于典刑;
论议有馀,宜与闻于政事。
尚淹在外,未使居中。
方今神明之不遗,必图柱干之固守。
会闻诏下,亟以公归。
某自分迂愚,何心游宦。
顾甚矣衰残之久,聊复此来;
而向者慕用之诚,于今增剧。
敢意曲全于契好,乃蒙备赐于拊存,匪惟小子之增荣,益使孤踪之有恃。
炎暑正尔,燕处裕如,谅繁祉之方来,相直道之所履。
愿体眷意,加辅寝兴。
瞻颂之深,敷宣罔既。
上荥国夫人杨氏论拜亲无益启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僧道宣等启。窃闻绍隆法任。
必归明哲。崇护真诠。
良资宠望。伏惟夫人夙著薰修。
启无疆之福。早标信慧。
建不朽之因。至于佛教威仪。
法门轨式。实望特垂恩庇。
不使陵夷。自敕被僧徒
许隔朝拜。诚当付嘱之意。
实深荷戴之情。然于父母。
犹令跪拜。私怀徒惬。
佛教甚违。若不早有申闻。
恐遂同于俗。僧等翘注。
莫敢披陈。情用回惶。
辄此投诉。伏乞慈覆。
特为上闻。倘遂恩光。
弥深福庆。不胜恳切之至。
谨奉启以闻。尘扰之深。
惟知悚息。谨启。
成唯识论后序 唐 · 沈元明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
原夫觉海澄圆。
涵万流而浚宗极。
神机阐妙。
被众象而凝至真。
明慧日而镜六幽。
泄慈云而沛八宇。
演一音而悬解。
逸三乘以遐骛。
体陈如之牛器。
津有有于鹿园
照善现之满机。
绎空空于鹫岭
虽绝尘于常断。
讵遗筌于有空。
显无上之灵宗。
凝中道于兹教。
金河灭景。
派淳源而不追。
玉牒霏华。
绪浇风而竞扇。
于是二十八见。
迷丧应于五天。
一十六师。
牛云于四主。
半千将圣。
兹惟世亲。
实贤劫之应真。
悔生知以提化。
飞光毓彩。
诞映资灵。
曜常明于八蕴。
藻初情于六足。
秀谈于俱舍。
摽说有之馀宗。
摄元波于大乘。
贲研空之至理。
化方升而照极。
湛冲一于斯颂。
唯识三十偈者。
世亲归根之遗制也。
理韬渊海。
泛浮境于荣河
义郁烟飙。
丽虹章于元圃。
言舍万象。
字苞千训。
妙旨天逸。
邃彩星华。
幽绪未宣。
冥神绝境。
孤明敛映。
秘思潜津。
后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菩萨。
韫元珠于八藏。
耸层搆于四围。
宅照二因。
楼清三观。
升晖十地。
澄智水以润贤林。
邻几七觉。
皎行月而开重夜。
优柔芳烈。
景躅前修。
涌泉言。
风飞宝思。
咸观本颂。
各裁斯释。
名曰成唯识论。
或名净唯识论
空心外之二取。
息滞有之迷涂。
有识内之一心。
遣归空之妄执。
晦斯心境。
苦海所以长沦。
悟彼有空。
觉岸于焉高蹈。
九十外道。
乱风辙而靡星旗。
十八小乘。
轫羬轩而扶龙毂。
穷神体妙。
诣赜探机。
精贯十枝。
洞该九分。
顾十翼而搏仙羽。
頫九流以浚琼波。
尽邃理之希徽。
法王之奥典。
称谓双绝。
筌象兼忘。
曜灵景于西申
閟虹光于震旦。
济物宏道
眇归宗德。
粤若大和尚三藏法师元奘。
体睿含真。
履仁翔
九门禅晏。
證静于融山。
八万元津。
腾流于委海。
叠金墙而月曜。
峻玉宇而遐骞。
轶芳粹于澄
孕风华于龙翼。
悼微言之匿彩。
嗟大义之沦晖。
用启誓言。
肆兹遥践。
泳祥河之辍水。
攀宝树之低枝。
循镂杠以神游。
躏霙峰而安步。
升紫阶而證道。
瞰元影以严因。
采奥观奇。
徙苍龙于二纪。
缄檀篆具。
旋白马于三秦。
大唐庆表金轮。
祯资枢电。
奄大千而光宅。
御六辨以天飞。
神化潜通。
九仙赆宝。
元猷旁阐。
百灵耸职。
凝旒邃拱。
杳通梦于霄晖。
掞组摛华。
焕腾文以幽赞。
元奉纶旨。
翻译。
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高阳公许敬宗等润色。
沙门释神泰等證义
沙门释靖迈等质文。
肇自贞观十九年
终于显庆之末
部将六十。
卷出一千。
韬轶蓬莱。
池湟环渤。
隆法宝。
大启偫迷。
颂德序经。
并纡宸藻。
元风之盛。
未之前闻。
粤以显庆四年
龙栖叶洽。
元英应序。
惟阳。
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
汇聚偫分。
各遵其本。
合为一部。
勒成十卷。
月穷于纪。
铨综毕。
精括诂训。
研详夷夏。
调惊韶律。
藻掞天庭。
白凤甄奇。
紫微呈瑞。
遂使文同义异。
若一师之制焉。
斯则古圣今贤。
其揆一也。
三藏弟子基。
鼎族高门。
玉田华冑。
壮年味道。
绮日参元。
业峻林远。
识清云镜。
闲仪玉莹。
淩道邃而澄明。
逸韵兰芳。
汰而飞辨。
绪仙音于八梵。
舞霄鹤以翔祯。
摛丽范于九章。
影桐鸾而绚藻。
升光译侣。
俯潜睿而融晖。
登彩义徒。
顾猷畅而高视。
秀初昕之璇景。
晋烛元儒。
矫弥天之绝𨎰。
真俗。
亲而四辨。
言奖三明。
疏发户牖。
掖导津涉。
绩功资素。
通理寄神。
综其纲领。
甄其品第。
兼撰义疏。
传之后学。
教蟠黄陆。
跨合璧于龟畴。
祥浮紫宫。
掩连珠于麟籀。
式罄庸謏。
叙其宗致
沙门不应拜俗状 唐 · 王思九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
窃以川渎细流。
竟朝宗于溟海。
萤烛末光。
终归曜于日月。
故知物有深厚。
犹取贵于总名。
况在君亲莫大。
而有弃于严肃。
洎乎关浮紫气。
塔照金容。
老释二门。
隆法教。
但法教流布。
事由君后。
出家离俗。
命在尊亲。
遂使载覆之恩。
弃而不答(事如奉常议中弹)
贵贱之礼。
捐而靡修。
既亏人事。
有伤礼律(弹曰内外既殊奚可拘于礼律)
爰轸圣虑。
询及刍荛。
轻陈管见。
从拜为允。
谨议。
付彬阇梨遗书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委曲遗愿彬阇梨:吾夙以缘法,获嗣流通,踰四十年,道德无闻,深自为愧。
汝亦早以弘教为志,久处座下,及传唱利人,颇有道誉。
我今老病日笃,必不能再与汝等谈道。
宜以像末隆法为勤,无以名利居怀。
自念垂终之次,不能悉书,聊遣此,好自珍育。
不具。
延庆座主(押)付愿彬阇梨领。
先慈照禅师塔铭 北宋 · 李遵勖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二
天圣十号岁壬申暮春三月八日,国东神冈资国寺涅槃先师示疾,酬子问:「四大如何」?
「黑豆堪合酱,芦菔好和齑」。
作偈曰:「故疾发动不多时,寅夜宾主且相依。
六十八岁看云水,云散青天月满池」。
午映趣寂。
后三日茶毗,趺坐如生,既就薪火,卒无烟,五色成焰。
观者如市,随光所,各得祖见。
舍利大如豆,小如秫,宋杂不可计,白色如珠末者与烬相错,又盈斗。
阙地丈袤,举锸复出,土亦香。
黑白竞抔取踏踞,弥月,未易强塞。
灵应之如是,得不为震旦异人乎!
盖圣化之攸感,近代之罕伦也。
自婴疴瘵,罔倦提撕。
问疾谁勘,多自病而不诣;
剋亡预定,知神会之必同。
始悟于决汝州首山念马祖九世嫡,襄阳虎溪、凤凰两山聚千徒,历二纪,天下仰之,予表赐紫方袍。
再号慈名蕴聪南海人也,姓清河氏
幼不杂戏,终日习坐,里人异之。
自落发,不执爱行书,而自义了
未三十,达宝所,有奇相。
洪钟衽簴,小扣小闻;
明鉴当台,胡来胡见。
识是草是药者,体病皆平;
乐无佛无人者,觉尘复扰。
予承世善庆,素慕禅悦,故翰林杨文公亿、中山刘公筠不我遐弃,为方外之交,未曾尝不切劘尽规,独惟投然。
虽心曰證而凡机会,口莫能言,譬自谓良马一日千里,不见奔蹄。
予早钦风,而虎溪,世之颂福地也,会师退位,以素缘熟,乃走胥命驾,百会重趼,道将迎意,遂有王城之入,创兹寺居之。
获陪中屦之侍,谛求眉髓之论。
师尝谕房孺问径山:「禅可学乎」?
曰:「此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为」。
一旦闻举一喝三日耳聋之话,如处蔀室,㸌尔而顿明;
如对灵山,听然而微笑。
自此叙弟子礼,或外馆开供,妙谈偈闻,旋请入都,留閤旬浃;
或命驾香刹,时问轻安,服勤左右,六周岁籥。
于是确求归隐者数四,咸缓以他语,贵乎延居。
亦尝微露风指,谓吾偿汝宿缘,祖祢有记,事著传录,令不可汝后自言者。
腊高之后,倦谈而已。
师与首山洎数同嗣,咸以令甲子化,事具《天圣广灯录》。
居常祗接间燕堂会僧,图尽见之。
驻神冈后,舍诸方名山大寺,肯来礼足,愿枉锡者,又无央数。
惟杜门不报,如有复我者,善为辞焉。
所谓可得闻而不可见矣。
两宫以副马吴元扆故馆为慈孝寺,上以奉累世之隆法,下以厚近姻而济。
思恢曩制,肇立丛禅,丽极宏规,冀延大士。
以师称诸贵议,上具礼涓,且欲强致之。
天子察其怀道匿曜,先潜使詯,审之不诎。
又复挑欲与诣,遂领之,二圣但德之,而如圣谕,以安其志。
有谓国家兴宝,劝其将护,答曰:「人自差殊,非增减,仰受付托,匪一朝夕,不在乎一老比丘耳」。
既化之后,规中慨叹缘差,然有故事。
梁帝将礼于少林,遂已面壁;
刘主躬谒于灵树,遽乃顺世。
详因所自,谅非偶尔。
存游殊迹,远通彰闻,予竟无所止。
前二道场争求灵骨归葬,予以名山胜地,钦崇悠永,较夫优论,从如凤皇。
但奉珍宝,留舍利塔资国,同予侍立真图,为终身之供。
吁,鸾皇瑞世,非为于久留;
月观容,是宜乎常住。
重念契感,胡可酬报;
自写翠刻,聊尔丛林。
若夫出黄檗之门,略同于裴相;
金粟之士,绝企于庞公
赞述不文,而系之铭:
离四句,绝百非。
按:《天圣广灯录》卷一七,续藏经第二编乙第八套第四册。
符长老妙符开堂疏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三四、《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
海大也须为彼岸,安得恝然;
道高还在不开堂,徒虚语耳。
岂不以世间褦襶子,初不识天上海潮音,必有当仁,以为普觉
苟不能举扬般若,演妙法于最上乘;
则何以开示刹那,晓群迷于第一义。
符公长老禅师丛林丹凤,众角一麟。
盖老隆法嗣之横枝,得圆悟心传之密记。
倒用魔印,追鬼兵于藕丝孔中;
直入鲸渊,取骊珠于毒龙颔下。
给孤园讲堂清净,要观色、声法、香法、味之空;
祗陀林户牖豁开,请别我相、人相、众相、寿相之异。
愿闻二觉,永契八还。
便是无上菩提,莫认有中著相。
请崇宁长老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四九、《鸡肋集》卷七○、《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七
盖闻大圆顿教,不以世求;
妙净明心,不缘他悟。
既众生本来成佛,则祖师何以为人?
皆由流转尘劳,多生认贼,所以颠倒迷闷,终日怖头。
有大智人,缘在震旦。
面壁无语,不妨满国清风;
只履西归,依旧一天明月。
虽他方之已熟,眷此土之未敷。
今皇帝陛下绍述圣猷,嗣隆法宝,合百工归美之意,建万寿崇宁之名。
妙喜擎来,化城跳出。
是用腾封章而有请,屈道德之肯临。
惟和尚受祖祖心、提方方印。
等慈不择贫富,任运无有东西。
视不见,听不闻,在三藏鼻孔上立;
遇者死,当者坏,从德峤棒头出来。
愿垂悲怜,副此翘伫。
不用变生作熟,自然识路知家。
以不尽灯,度无量众。
具断,阿谁曾缚?
汝来皮髓兼忘,那个是不精厎?
上资睿算,永洽纯熙;
旁沐民生,普离菑咎。
不胜恳倒之至。
邛州凤凰山新禅院记 北宋 · 文同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
临邛郡西北大山所丛,衍迤旁薄,深蟠远走,直注大渡,限迾蛮诏,郁如云烟,涌如波涛,晴光阴岚,明昧一属。
其间孤峰崒然,杰立豪峙,首领崖巘,腹背𡺾阜,翠开长峦,尾掉高冈,繁林茂树,绿蘤缬菜,围拥森合,綷若毛羽。
地志书之曰凤凰山者,盖前人尝以状而名之尔。
唐有契觉道人艾草凿址,搆庵此地,日礼《华严》秘典,以作佛事。
尝汲泉涧下,颇念其远,有虎为之擘地出水,澄洁甘凛,悉异他所,发源甚盛,于今赖之。
会昌之厄,屋撤人遁。
天成中,僧简栖与钱、高二术士筑坛营炉,鍊丹绝顶,不设梁柱,窾石以居。
药就而去,人迹乃灭,但有范坪,不陷不圮。
国初,道士皇甫氏就其所兴之地为玉皇观
开宝中广汉可尚善说修多罗了义,有诗名于蜀。
道士善,尝游此,爱之。
道士亦谓吾教澹泊,依向者少,地方壮猛,非列精庐、会大众、习佛乘、演法义者,莫敢居此,遂以施可尚,易名曰草堂兰若。
尚传闻慧,慧传仁映,映传允顺,凡四世增葺。
有屋无虑八十楹,堂殿、寮阁、庖库、斋馆种种悉具。
嘉祐三年春,顺既物故,其嗣遂绝。
法如是者,尽输之官。
知郡事、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李侯大临,惜此伽蓝遂入民籍,乃以状闻于大帅端明殿学士宋公祁,愿以本郡白鹤山中溪禅师淳用主之。
隆法向善,乐受,乃请尽举其地以畀于师。
师梵行高特,有声南土。
大法眼,回瞩乡社。
迅机敏语,导接无倦,拂蒙去蔀,领会者众。
山之日,远近白黑,咸此赴助。
景气明霁,嵓谷轩豁,若有神物,踊跃卫护。
螺鼓之会,遂不虚日,禅悦法乐,皆自满慰。
方便之化城,解脱之道场,于是乎在。
师以余昔从事此郡,尝历览胜境,今复倅州事,具晓本末,谓记此者莫余之详,署状丐辞,所恳精至。
因语之曰:道以人存,地由法盛,增福持慧,图为永传,师固已知之矣,余何暇喋喋哉!
其或叙山之灵胜,述累世传山之人,纪师为第一代住持,此略备矣。
嘉祐六年五月十五日记。
按:《丹渊集》卷二四。又见《全蜀艺文志》卷三八,嘉庆《四川通志》卷四三,嘉庆《邛州志》卷四三,同治《大邑县志》卷一八等。
江宁府皇甫谏议 北宋 · 强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五○、《祠部集》卷三○
恭以某官庄重自居,直清不倚,间关数纪,出入两朝。
隆法座之知,峻陟谏垣之秘。
典刑在事,方倚老成之资;
藩翰于宣,遽布中和之治。
顺迎令序,诞拥庞禠。
瞻颂所陈,名言非究。